3月5日,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顺利举办了第六十七期医学人文论坛学术沙龙。本次活动以“心理咨询知晓和心理求助意愿与心理症状的关联及教育启示”为主题,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陈艳玲主讲,学院党总支书记金晓琴、心理学系师生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学术交流。


陈艳玲副教授结合其近期研究成果,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实践展开深入探讨。她指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在于减少学生心理症状、提升心理健康素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在于加强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与心理求助意愿。研究数据显示,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程度与其主动求助意愿呈显著正相关,而心理求助意愿的提升能有效缓解心理症状。基于此,陈老师提出两点重要教育启示:
其一,普及心理咨询知识,构建科学认知体系。心理健康教育需系统化普及心理咨询的基础知识,包括服务内容、适用场景及专业价值等,帮助学生破除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与偏见。她表示,“只有当学生清晰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机制,才能更理性地评估自身需求,进而迈出主动求助的第一步。”
其二,强化心理求助意识,倡导积极干预理念。研究进一步表明,许多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扰时,因对“求助门槛”的认知模糊或存在“病耻感”而延误干预时机。对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重引导学生识别心理问题的早期信号,明确“何时需要求助”,并通过校园宣传、案例分享等形式,传递“心理求助是自我关怀的勇敢行为”这一正向价值观,营造包容、支持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
本次沙龙为师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交流平台,与会师生就如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心理咨询服务形式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学院党总支书记金晓琴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医学人文领域的学术活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助力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全面提升。(许胜/文图 金晓琴/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