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外事办、港澳台办)简介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外事办、港澳台办)成立于2017年5月,在原人文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外事办公室(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学专业的基础上整合组建而成,既是行政管理部门,也承担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培养事务,是安徽中医药大学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基地和窗口。
学院党总支下设6个支部,其中教工支部4个、学生支部2个。党员105人,其中教工党员54人、学生党员51人。学院现设有党政办公室、教学与实习办公室、学科与科研办公室、学工与就业办公室、分团委办公室、外事科、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科、留学生招生办公室、留学生教育管理科等9个行政科室;汉语国际教育系、心理学系、外语系、中医药国际传播系等4个系;心理咨询中心、美育中心、语言文字中心、实验实训中心等4个中心;中医文化学、应用心理、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点3个;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2个。主要承担学校的外事管理、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外国文教专家聘任与管理、境外学生招收、培养和管理等工作,以及全校的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医古文、公共艺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等课程的教学、科研任务。
学院建有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安徽省重点培育智库“安徽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校智库“安徽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安徽日报•思想周刊共建基地、皖港澳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中医药学科语言服务基地、安徽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会等“十大教学与科研平台”。拥有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训室、心理学实训室、数字化语音室、微格教室、安徽省普通话测试站、安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站、书画、音乐教室等“八大教育教学实训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占94%,其中,博士及在读博士2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教师队伍中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高端人才引育行动青年拔尖人才青年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9人。经过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已经建设成一支在年龄、学缘、职称、学历等方面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
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学2个本科专业均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25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均为B+等级。其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排名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同类专业第3位,应用心理学专业排名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同类专业第7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591人,硕士研究生21人,长、短期境外学生近100人。其中应用心理学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培养毕业生2000余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培养毕业生700余名;中医文化学硕士点2011年获批,2013年开始招生;国际中文教育、应用心理硕士点2024年获批,2025年开始招生。
近三年多来,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各类项目100多项,出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研究》《中医汉语词汇研究》《高校乡土文化教育研究》专著教材27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1项。《发展心理学》《品味“十大皖药”文化》等13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医艺相通——书画里的中医药》《中医药国际化传播学》等13门课程入选校本通识课程(立项率全校第一),202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三年多来学院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新增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0项,“中医药院校‘五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医药院校研究生‘1234’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数字赋能、以赛促教:新医科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等3项成果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现代汉语》课程团队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赛区一等奖,1人获安徽省第六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二等奖,1人获学校首届本科教学突出贡献奖。4人在安徽省优秀心理健康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奖,其中优秀案例二等奖1人,微课比赛三等奖1人,优秀论文三等奖、优秀奖各1人。1名教师获得2024年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一等奖。学院2023年教师教学质量大数据评价得分为446.58分,排名全校第二。
新形势下,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全体教职工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传播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国际传播作出新的贡献。(2025年6月更新)
电话:0551-68129241
邮箱:renwen888@126.com